当2020年东京残奥会的圣火在延期一年后终于点燃时,全球目光聚焦于赛场上运动员的拼搏,却鲜少有人知晓,为了这场盛会的安全举办,日本的公共卫生系统经历了怎样的重塑。
大型国际集会,向来是主办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压力测试——数百万来自不同国家的参与者在密集空间内流动,不仅可能输入罕见传染病,还可能因密切接触引发聚集性疫情,一旦应对不当,不仅威胁赛事运转,更可能损害主办国的国际声誉。
日本作为公共卫生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在筹备东京2020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并未满足于现有体系,而是以赛事为镜,系统性地暴露并弥补了传染病防控的短板。
其采用的“三步法”(风险评估→系统强化→多方演练)不仅保障了赛事期间的公共卫生安全,更推动了国家传染病防控能力的长效提升。对于感染科医生而言,这场跨越数年的筹备实践,恰如一本鲜活的教科书,揭示了如何将短期应急措施转化为长期公共卫生能力的智慧。
2017年,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NIID)启动了针对东京2020赛事的首次传染病风险评估,如同为即将到来的“战役”绘制敌方地图。评估将风险分为四类:
重症风险: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疾病虽罕见,但一旦出现可能导致重症甚至死亡;
最终,麻疹、风疹、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病(IMD)、MERS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被列为“五大重点防控疾病”。
a2020年东京奥运会结束后仍然存在的方法。VPD:疫苗可预防的疾病。IMD: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病。中东呼吸综合征:中东呼吸综合征。甲型/戊型肝炎:肝炎
甲型肝炎、艾滋病毒/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EH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以麻疹为例,日本虽在2015年已宣布消除麻疹,但2019年仍因输入病例引发局部暴发,而赛事期间预计将有大量未接种疫苗的外籍人员入境,风险不容忽视。更棘手的是,现有监测系统主要针对已知传染病,对“未确诊的严重传染病(USII)”几乎束手无策,这类疾病可能是新发传染病的早期信号,却因缺乏诊断标准而难以识别。
针对评估发现的漏洞,日本政府并未采取临时应急措施,而是从制度层面强化或新建系统,确保赛事后仍能持续发挥作用:
k8凯发官网
对于麻疹、风疹和IMD这三种疫苗可预防疾病,日本突破了“仅建议不强制”的传统模式,由政府主导开展针对性接种:
·麻疹和风疹:聚焦与外籍人员接触频繁的群体,包括奥组委工作人员、旅游业从业者和民宿经营者,通过workplace接种、社区宣传等方式提高覆盖率;
·IMD:鉴于日本医护人员对该病认知不足(年发病率仅0.028/10万),东京都政府为赛事指定医院的医护人员免费接种脑膜炎球菌疫苗,由奥组委提供资金支持。
这是日本首次在大型赛事中由政府主导疫苗接种,为后续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群体免疫策略提供了范本。
传统监测依赖明确的病例定义(如特定症状或实验室结果),无法捕捉“原因不明的严重感染”。2019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将原有症状监测系统升级为USII监测:即医疗机构发现“发热+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意识障碍)且无法用已知疾病解释”的病例时,需在24小时内上报。公共卫生部门接到报告后,可启动NIID的实验室紧急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这一系统在COVID-19疫情初期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日本最早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预警雷达”。
为应对入境旅客激增,日本在2015年就开始扩充海关、移民和检疫(CIQ)人员,至赛事前新增约3000名工作人员。针对结核病等隐性感染风险,还讨论并推动了对高风险地区入境者的预检计划,实施过程中,虽因国际旅行便利化需求有所调整,但为后续跨境传染病防控积累了“分级管理”经验。
2018年起,NIID每月发布《输入性传染病监测报告》,汇总日本境外流行且可能输入的传染病趋势(如东南亚的登革热、非洲的黄热病),并附临床诊断要点。这份报告不仅供医疗机构参考,更成为感染科医生更新知识储备的重要工具,填补了“国际疫情与本土诊疗”之间的信息鸿沟。
传染病的跨区域传播常因行政壁垒导致响应延迟,日本则利用2019年橄榄球世界杯的经验,为东京2020搭建了地方政府专属信息共享系统:各都道府县的指定卫生官员可每日查看全国范围内“五大重点疾病”的新增病例(去标识化数据),无需等待正式公文流转。这一系统在赛事期间实现了麻疹疑似病例的跨市追踪,使密切接触者排查时间从平均72小时缩短至24小时。
2018-2019年,东京都社会福利与公共卫生局(BSWPH)主导了多轮跨部门桌面演练,模拟场景包括“运动员村暴发麻疹”“机场发现MERS疑似病例”等。参与者涵盖NIID、厚生劳动省、奥组委、赛事场馆所在市政府等12个机构,通过角色扮演暴露了三大关键问题:
奥组委与公共卫生机构的信息传递流程不明确,曾出现“疑似病例报告延迟4小时”的模拟漏洞;
演练后形成的《应急响应手册》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边界和沟通节点,例如规定奥组委医疗站发现疑似病例后,需同时向BSWPH和NIID报告,前者负责现场处置,后者负责实验室确诊。这种“分工不重叠、协作不脱节”的模式,为后续COVID-19疫情中的快速响应奠定了基础。
2020年初,COVID-19的全球蔓延迫使东京2020延期,也让原有的准备工作面临“压力测试”。日本政府在保留“三步法”核心框架的基础上,新增了四项针对性措施:
奥组委发布的《防疫手册》详细规定了所有参与者的行为准则:每日健康申报、赛事期间闭环管理、出现症状后立即隔离等。与常规建议不同,这些条款具有合同约束力,违反者可能被取消参赛资格。这种“将公共卫生要求转化为赛事规则”的做法,显著提高了执行效率——赛事期间健康申报率始终保持100%。
奥组委成立“传染病控制中心(IDCC)”,东京都成立“健康卫生支援东京分支(TokyoHHB)”,两者合署办公,每日召开包括NIID、厚生劳动省在内的多方视频会议。IDCC负责赛事相关人员的病例管理,TokyoHHB衔接地方公共卫生系统,避免将压力转移给已超负荷的基层医疗。例如,一名外籍教练确诊后,IDCC负责其隔离酒店协调,TokyoHHB则追踪其在东京的社会活动轨迹,实现“赛事内+社会面”的双线防控。
对所有参赛人员实施“入境时+赛前3天+每日”的多轮核酸检测,在运动员村设置24小时检测点,结果周转时间控制在6小时内。一旦发现阳性病例,IDCC的流调团队(由NIID培训的30名专业人员组成)可在2小时内完成接触者判定,这得益于赛前演练中打磨的“轨迹数字化追踪”工具——通过赛事APP记录的活动轨迹,快速定位同乘班车、同场训练的密切接触者。
为避免挤占本土医疗资源,奥组委与10家赛事指定医院签订专属协议,预留20%床位用于传染病救治,并配备专用CT和PCR实验室。NIID还为这些医院培训了50名“赛事传染病专员”,确保COVID-19与其他传染病的鉴别诊断准确率达95%以上。
东京2020的筹备并非“为赛事而临时搭台”,而是将传染病防控需求融入现有体系。例如,USII监测系统在赛事后成为日本新发传染病监测的常规手段,2023年还通过该系统发现了首例输入性猴痘病例;跨辖区信息共享平台则被用于季节性流感的区域联防联控。这种“应急措施制度化”的思路,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实现了“一次投入、长期受益”。
大型赛事的传染病防控涉及政府、赛事组织方、医疗机构等多方,日本的经验显示:
提前嵌入:在奥组委成立初期就派驻公共卫生专家,避免后期“外行人指挥内行人”;
信任积累:桌面演练不仅是流程磨合,更是各部门建立信任的过程,这种信任在COVID-19等突发情况下转化为高效协作。
东京2020残奥会的传染病准备工作,最终超越了“保障一场赛事”的范畴,成为日本公共卫生体系升级的“催化剂”。从USII监测系统的常态化运行,到跨部门协同机制的固化,再以赛事为契机,完成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的究极进化。这些变化印证了一个道理:重大事件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推动系统变革的契机。
对于即将举办大型国际活动的地区而言,日本的“三步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风险评估要“准”,系统建设要“实”,协同演练要“真”。而对于感染科医生,这场实践的启示在于:我们不仅是病床前的救治者,更应是公共卫生安全的守护者,在临床诊疗与群体防控之间架起桥梁,让每一次应急准备都成为提升体系韧性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