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振沂蒙——青春赋能沂蒙精神实践队来到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蒙阴县、沂南县等地开展暑期实践活动,传承弘扬沂蒙精神,赋能乡村发展。
实践队走进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与华东野战军纪念馆,深刻领悟孟良崮战役的战略意义,感受沂蒙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在琅琊古城调研期间,实践队深入探索文旅产业与沂蒙精神传承相融合的创新路径,并走访非遗传承人,沉浸式感受传拓、剪纸、柳琴戏等具有沂蒙特色的非遗魅力,助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在柳青街道荣昌社区,实践队精心筹备并举办了“传承沂蒙精神 共谱青春华章”主题慰问演出,以歌曲、舞蹈、朗诵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演绎了歌剧《沂蒙山》经典选段《再看一眼亲人》等节目,重现了“军民水融、生死与共”的精神丰碑。
音影专业的实践队发挥艺术类专业优势,以美育赋能乡村,激励更多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代代相传。
“烽火传承·数字先锋”青年研学团奔赴河北革命老区及天津联通产业互联网研究院,通过实地探访、专业研讨、前沿考察,组织青年学子追寻红色通信足迹、勇担科技报国使命。
研学团首站来到河北狼牙山,成员们沿山路攀登,重走五勇士战斗之路。在革命圣地西柏坡,研学团聚焦艰苦岁月的通信传奇,研讨密码本加密逻辑与密电翻译技术细节。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参观学习过程中,研学团成员认真观摩并系统探讨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红色教育效果的实施路径。步入石家庄解放纪念馆,“欢庆胜利”VR互动区虚实融合的场景,让成员沉浸式体验胜利的喜悦。来到天津联通产业互联网研究院的研学终点站,成员们探索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核心技术,探讨其在保障海量信息高速、安全、可靠传输中的关键作用。
“烽火传承·数字先锋” 青年研学团在红色沃土汲取精神养分,在科技前沿明晰奋斗方向,立志守护新时代的“通信密码”,让革命精神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的诠释与传播。
文学院“普播鄂市,语墨中华”推普服务队奔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开展活动。在这片驼铃悠扬、绿浪翻涌的土地上,播撒普通话的种子,书写青春篇章。
推普服务队来到中和西镇中心小学,为孩子们带来了普通话规范课程和趣味教学,通过朗诵比赛、手抄报、互动小游戏等,与孩子们共度推普欢乐时光。服务队深入南伙房村社区,耐心向村民发放并讲解普通话调查问卷,了解当地语言使用现状和需求。在景区,队员与一线工作人员针对旅游服务场景中的语言需求进行了交流,提供了初步的发音指导和沟通建议。此外,他们还开启线上推普新形式,鼓励电商运用“普通话+民族语”进行直播展示,探索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有效推广模式。
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是一项润物无声却又意义深远的事业。服务队以专业知识为桥,以文化交融为媒,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师大学子的智慧与力量。
天津师范大学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分团组建“津哈籽连心,青春赴新程”民族团结实践团,他们奔赴新疆哈密市伊州区,开展系列民族团结主题实践活动,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厚植家国情怀,彰显青年担当。
在哈密市博物馆,支教团成员利用短视频录制等融媒技术,记录哈密文化故事。来到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支教团成员了解到新疆的“十二木卡姆”,并领略了其“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精髓与历史底蕴。在黄宫村,支教团以“普通话+尔语”双语教学模式,开展“共讲普通话,同心促振兴”活动。此外,他们还依托“红领巾小课堂”,组织青少年开展“童心筑梦,献礼八一”主题活动,讲述中国军人英勇事迹,教唱《强军战歌》等红色歌曲,与居民、党员干部齐聚广南社区广场,在国歌声中见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实践团团员们怀揣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对西部的深情,跨越千山万水,用行动践行初心,让“津哈籽连心”的情谊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当葡萄藤缠绕着普通话的韵律在才湾镇的田埂间生长,当米粉的香气伴着标准发音飘出太阳村镇的直播间,“语润乡梦”实践队的推普足迹,已在桂柳大地写下生动注脚。
初到才湾镇,实践团的访谈本上很快记满了村民的“心里话”:葡萄甜度“说不清”、直播时“方言吓跑顾客”……结合前期线上调研及现场访谈情况,实践团为两地“量身定制”的推普方案:自主设计《桂韵乡音普通话读本》推普手册,并为才湾镇果农编“卖点话术手册”,为太阳村镇村民设计“舌尖上的普通话”课程,更好讲述螺蛳粉的风味与故事。
实践队聚焦当地的特色产业,精心设计了两门极具针对性的培训课,其中依托才湾镇丰富的红色文旅资源,打造了“传承红色基因 赋能乡村发展”培训课程;在太阳村镇,实践队则以螺蛳粉电商直播为切入点逐步延伸至农产品推广、乡村风貌介绍等多元场景,让标准语言成为激活当地整体产业活力、拓宽乡村发展路径的助力。
实践团在才湾镇红军湘江战役纪念馆开启了一场特殊的红色研学——让普通话成为红色故事的“传播密码”。成员带着村民逐字打磨讲解词,把方言讲述的红色故事,转化为普通话“情景剧本”。
“声生不息,普润桂柳”的实践表明,推普绝非简单的语言替代,而是以规范表达激活乡村产业、以文化融合凝聚认同,让普通话成为乡村振兴的“语言基础设施”,铺就发展新通路。
管理学院“青马工程”非遗研学实践团以“‘津’天‘蔚’见你”为主题,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
团队深入天津杨柳青古镇,走访了杨柳青年画馆、k8凯发官网玉成号画坊等传承地。通过实地观察全工序,记录杨柳青年画在现代语境下的传承特征。团队同步完成传承人访谈记录3份、三万余字文稿、影像资料20余段。与此同时,他们在天津河东区滨河新苑社区与河北蔚县宜兴社区开展“非遗课堂”活动,推动两社区开展非遗交流活动,为文化互动搭建平台。此外,团队走访蔚县宝合剪纸有限公司、焦氏剪纸有限公司及“中国剪纸第一街”商户,系统梳理产业生态,记录产业现存问题。在蔚县博物馆,团队成员将展品信息与此前走访所得相互印证,对剪纸艺术的历史厚度有了更直观地感知。
从渤海之滨到燕赵大地,天津师大管理学院“青马工程”非遗研学实践团用脚步丈量非遗传承之路。这份跨越津冀的“非遗情缘”,不仅是一次暑期实践的记录,更是青年一代守护文化根脉、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