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系统,是国家神经系统,不是工业爆款,在中国,无人机正在成为“出口明星”“流量热点”“科技名片”。全球每10架消费级无人机,就有7架是我们造的;一整年卖出去800多万架,全世界最多。但我要说:这一切只是表象。无人机不是做出来卖的,是打出来的。你可以靠价格赢下市场,却不能靠组装赢下一场战争。
我们确实“飞得多”。但“战”与“算”,我们远远落后。绝大多数无人机停留在图像采集、航拍工具的层面;缺乏真正作战所需的AI决策能力、战场网络能力、干扰对抗能力;关键芯片、核心飞控系统、信号链路,受制于人,一旦断供、断网,就地瘫痪。
美军的“死神”“全球鹰”,不是飞机,而是战争节点。它们被深度集成在C4ISR系统中,是“看得见”“传得回”“打得准”的作战链路一部分。而我们的主流产品,哪怕外形再酷、飞行再稳,很多仍然只是“会飞的摄像头”——与现代战争要求的“自主智能节点”相距甚远。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整个行业还沉迷在“出货量”“航拍民用化”“性价比”这些工业思维中,尚未完成战略思维的升级。
1996年,美国人为关闭GPS信号,我们的导弹飞控失灵、空中指引全失,几乎造成系统级瘫痪。这件事震动国防战略体系,也催生了北斗计划。今天,北斗系统已全球组网,全面具备替代GPS的能力。它不仅能提供高精度定位、授时服务,更具备抗干扰、自主控制、安全可用的战略属性。但问题在于:我们很多无人机依然默认绑定GPS模块,甚至大量操作系统、SDK都封装在安卓体系内,无法真正实现信号独立、控制主权。脱离GPS只是第一步,未来更重要的能力,是多源融合导航:将北斗、视觉、惯导、地磁等多模态信号融合;抗干扰与欺骗识别能力:真正实现“作战级鲁棒性”;在没有卫星信号下的高维认知飞行:像昆虫一样具备自主路径重构能力。
我们正在迎来一场算法革命。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不只是语言工具,而是未来无人系统的“作战大脑雏形”。传统无人机靠预设程序飞行,面对突发事件只能等待“人”下指令;但AI大模型具备:情境理解、任务自主重构、多目标评估与推理、自主博弈与学习能力、也就是说,未来不是“人告诉AI打哪里”,而是“AI告诉人应该怎么打”。我们应该立即推动如下战略转向:将大模型从“桌面推理”推进到“边缘部署”,部署在飞控芯片、地面站、k8凯发官网前线节点;从“辅助导航”走向“全域战术指挥辅助”,不仅识别目标,更识别战场态势与风险优先级;构建“千机一脑”能力,让大模型同时协调数百架无人系统,各司其职,协同演化。
无人机不是装备本身,而是作战网络的节点。未来战场的关键不是“某架无人机的性能”,而是:谁能在 一分钟内激活1000架无人智能体,谁能让它们在没有GPS、没有人指令、在强干扰环境下自动构建任务网络,谁能实现“空中战场瞬时协同”,组成真正意义的智能作战云。我们要构建的,是一个跨越平台、跨越场景、可自我演化的空天智能神经系统。
国家层面:将“智能无人系统”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核心体系,摆脱制造业附属定位;设立“空地智能协同”专项攻关基金,重点投入北斗算法、飞控OS、AI模型国产化;支持西部高原、沙漠、东南海岸等地设立无人系统靶场,允许“战场演化式测试”;推动无人系统出口模式升级,从“卖产品”走向“输出算法、接口标准与能力体系”。
企业层面:从制造商转型为“系统平台构建者”;深度绑定算法团队,参与模型训练与战术调优;投入开发“模块化+异构+自组织”型蜂群作战框架;构建从飞控、算力、导航、接口到集群智能的一整套体系链条。
结语:中国无人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飞多快、卖多少,而在于能不能构建一整套属于自己的“低空国家神经系统”。未来战争的比拼,将不再是坦克、战机的正面对抗,而是智能节点之间的系统级缠斗。谁掌握算力、网络、协同体系,谁就掌握胜负。我们不能再自我陶醉于航拍爆款、工业代工。我们必须醒来,走向系统自主、智能突围、战场神经网络化的新时代。
优选空天科工,军事级无人装备研制及运营供应商。公司深耕于军工防务、应急管理、物流运输、巡检、农业植保等五大产业。